戏剧快要收场:Nano退出,Stratasys有望携手3D Systems,DM怕是谈了场寂寞 - 3D打印技术参考

戏剧快要收场:Nano退出,Stratasys有望携手3D Systems,DM怕是谈了场寂寞

                   

经过数月的争取、妥协和对抗之后,围绕Stratasys、3D Systems、Nano Dimension以及Desktop Metal的年度收购大戏迎来了新的重要节点——Nano Dimension宣布退出、3D Systems设定完成尽职调查和合并协议讨论的目标日期

3D打印技术参考注意到,Stratasys3D Systems、Nano Dimension三家公司于7月27-28日共同宣布了关于收购事宜的最新进展。

 

 

Nano Dimension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Yoav Stern表示,“我们一直努力与Stratasys构建友好交易,明确重点为两家公司的股东创造价值。我们保证Stratasys股东可立即获得每股25美元的全现金交易,比Stratasys股东目前可用的任何其他替代方案更好,但这个想法被Stratasys董事会持续拒绝,该董事会意图操纵并阻止股东就我们的要约做出自己的决定。”3D打印技术参考注意到,这两家公司在此期间经历了多次口水战。“Stratasys的大多数投资者已明确向我们表明,尽管我们提出了每股25美元全现金的出价,但股东权利计划(“毒丸”)的潜在悬而未决使得出售其股票风险太大。Stratasys董事会的立场明确,毒丸计划将继续存在,并将继续阻止股东有机会投标其股票。此外,由于 Stratasys法官的要求,以色列法院对毒丸计划的及时宣告性判决要到今年秋末、Nano的特别收购要约到期很久之后才会做出。最后,更换Stratasys大部分董事会成员是不可能的。考虑到所有这些,我们打算“退出”Stratasys收购。我们将继续实施我们的替代性积极并购计划。”很明显,Nano根本不受Stratasys待见,即便它是名副其实的现金王,但最终落寞退场。

戏剧快要收场:Nano退出,Stratasys有望携手3D Systems,DM怕是谈了场寂寞

3D Systems则于7月27日宣布将于2023年8月4日完成与Stratasys的尽职调查和合并协议讨论的目标日期。这将标志着3D Systems的最新收购要约将产生优于与 Desktop Metal合并协议的提案以来的努力达到顶峰。3D Systems表示,随着8 月4日的努力结束,预计Stratasys将能够终止与Desktop Metal的协议,3D Systems将支付Stratasys与Desktop Metal的分手费。3D Systems最终提案为,每股Stratasys股票将转换为7.50美元现金和合并后公司的1.5444股股票,相当于约44%的新合并公司股份加上约5.4亿美元的现金,总价值20亿美元。自7月17日以来,两个管理团队及其各自的顾问交换了尽职调查材料,并举行了多次会议,讨论协同效应、内部预测以及以其他方式确认合并的吸引力。3D Systems表示,这些交流和会议仍在进行中,并提高了最初预测,有信心能够实现至少1.1亿美元的“高度可实现”成本协同效应,而之前的估计为1亿美元。

Stratasys面对最新的进展,对Nano Dimension确实没有可表示的,毕竟本来就看不对眼。对3D Systems的新闻稿的回应则显得有些矫情,其表示仍在等待 3D Systems的互惠信息,包括他们对潜在负收入协同效应的评估和详细的成本协同分析。“虽然3D Systems提供了一些成本协同分析,但它只是高水平的分析,并且缺乏能够证实其成本协同声明的关键细节。对于拟议合并对价的大部分以3D Systems普通股形式出现的交易,Stratasys董事会需要了解这些关键细节,以做出负责任且明智的决定。对于所谓的8月4日的目标日期,Stratasys 坚称,事情可能不会以如此仓促的速度发展如果3D Systems认真考虑与Stratasys合并,那么前进的道路就在于合作和透明度,而不是歪曲的公开声明。”
Desktop Metal一直以来对其他两位“追求者“和事件本身都没有回应。

这场大戏真的像极了几位具有不同背景的男士在追求一位颇有实力的女士。Nano Dimension就像是一位年轻暴发户,3D Systems如同一位很有底蕴的中年实力派,而Desktop Metal则似一位颇具修养的青年才俊。Stratasys很早就不待见Nano,面对追求(2022年以收购12.2%的股份)更是发起了自我保护机制;对Desktop Metal和3D Systems则是一直徘徊,毕竟都是美国公司,但明明已经选定了DM现在又跟3DS拉拉扯扯,Desktop Metal最终怕是谈了个寂寞

注:本文内容由3D打印技术参考整理编辑,转载请点击转载须知
 
欢迎转发

主编微信:2396747576(请注明身份); 硕博千人交流Q群:248112776;网址:www.amreference.com

延伸阅读:

1.未来汽车业,3D打印能否成为“潜力股”?

2.激光烧结(SLS)3D打印光源技术的发展——实现高速、高精度的关键

3.美国近期已发布1810万美元增材制造项目,中美资助焦点不同

4.赢创专访—深度探讨增材制造聚合物材料市场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