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纤维3D打印,正把“轻量化”推向下一个临界点
本次Formnext Asia 3D打印展,协同高科展示了其连续纤维、金属与陶瓷3D打印的创新成果。其中,连续纤维3D打印技术尤其引人瞩目,获得了来自美、德、法、新等国海外客户及国内专业用户的重点关注。
面向新行业的创新应用
代替铝合金,机器人脚撑减重54%
该公司展示了由PA(短纤维)与2K-PA-CCF 3D打印的机器人脚撑。它是面向复杂地形的动态接触部件,采用连续碳纤维多轴向铺层工艺,通过仿生足弓结构与蜂窝缓冲层设计,实现冲击力分散与能量回馈优化,兼顾耐磨性、抗疲劳性及多角度抓地稳定性。其能够代替铝合金,重量仅122g,减重54%,同时具有缓冲特性,为具身机器人灵活运动,提供可靠支撑。
▲具身机器人承重部件
无人机框架制造,比其他3D打印材料更强
该无人机框架采用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3D打印,具有高强度、轻量化的特点。它相比铝合金更轻,重量仅288g;相比短纤增强3D打印材料,连续纤维3D打印的零件强度更高。通过优化设计提升载荷分布,使其能够负载更多重量,并有效提升续航,此外还具有抗疲劳性和环境适应性。
LX7折叠无人机
连续纤维3D打印解决增材制造材料痛点
连续纤维3D打印正引领轻量化制造新趋势,有效破解多行业共性痛点。传统制造工艺长期面临瓶颈:难以在保障产品力学性能的同时实现轻量化,且流程繁琐、模具成本高、材料浪费严重,面对个性化需求时响应迟缓。
该技术通过精准嵌入连续纤维,可针对性强化部件关键受力区域,轻松实现高强度与轻量化的平衡。同时,它无需依赖复杂模具,能灵活制造复杂几何结构,既减少材料损耗、降低生产成本,又能快速适配不同场景的定制需求,为各行业制造升级提供高效解决方案。
连续纤维丝材
一位来自汽车制造企业的参观者表示:“协同高科的3D打印技术为我们解决了很多零部件制造的难题,尤其是在复杂结构件的生产上,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次展会让我对未来的合作充满期待。”
该公司同时也获得了海外客户的关注。来自法国、德国、新加坡、西班牙和美国等海外地区访客驻足该公司展位,与技术专家就增材制造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现场的设备演示和技术讲解,观众亲身体验到了协同高科3D打印技术在提升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个性化定制等方面的显著优势。
四款设备,满足不同需求
作为连续纤维3D打印领域的先行者,协同高科深耕技术研发,已构建起坚实的技术壁垒。目前其重点推出的四款连续纤维设备,可全面覆盖从研发试验到批量生产的全场景需求,为航空航天、汽车、医疗等领域提供 “技术方案 + 设备落地” 的一体化服务,切实推动各行业轻量化制造加速迈向规模化、产业化新阶段。
科研级:YJ-X260-M
科研级连续纤维3D打印机YJ-X260-M,可打印小尺寸高性能零部件,成本更低,不损失性能,科研、创客的首选。材料开放,可二次开发;配备双喷头,树脂喷头进行零件外观和尺寸修复,纤维喷头进行零件内部纤维铺设,并且增加剪切结构可以满足复杂零件的打印,实现断丝续打, 打印速度可达20mm/s。
小型工业级:YJ-X300-M
YJ-X300-M是一款小型工业级连续纤维复材3D打印设备,打印尺寸为350×350×350mm,支持树脂与连续纤维同步打印。性能稳定,满足规模化生产需求。打印头喷嘴最高温度达300℃,打印平台最高温度达120℃,满足工程材料打印需求。智能化功能齐全,包括:缺丝检测、双模式调平(自动+手动)及喷嘴自清洁系统。将数字模型导入Baize_plane切片软件,自动规划生成打印路径,并将打印代码通过U盘或网络方式传输到设备并进行打印,实现从设计到生产的全闭环流程。
高温连续纤维复材3D打印——YJ-F600
YJ-F600高温连续纤维3D打印机YJ-F600: 可打印PEEK、PEI等高温材料,材料体系更全,功能更强大。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具身机器人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F600实现PEEK与碳纤维高效融合,进一步拓展应用空间。在打印飞行汽车摇臂总成的应用中,代替铝合金,综合减重60%,飞行汽车轻质高强需求明显,连续纤维3D打印有效补充。
空间曲面连续纤维复材3D打印——YJ-RF1000
空间曲面连续纤维3D打印机YJ-RF1000:规避连续纤维特定需求各向异性弱点,满足多样化需求。实现X/Y/Z三方向纤维分布,自由选择纤维分布路径,自由调配任意方向纤维分布量,极大提高零部设计自由度,充分发挥纤维特性,满足铝合金替代需求。
协同高科率先应用国产原材料研发的复合材料3D打印预浸丝耗材,涵盖低熔点树脂到特种工程塑料,如PEEK、PA、PLA、PC等基体材料;CCF(连续碳纤维)、CBF(连续玄武岩纤维)、CGF(连续玻璃纤维)等纤维材料。
协同高科指出,本届展会汇聚了海内外众多优质3D打印增材制造展商,专业观众数量显著攀升。协同高科通过多材料、多工艺的整合能力,正在为航空航天、教育科研、工业制造等领域提供轻量化、高性能的增材制造新路径,推动各行业轻量化制造加速迈向规模化、产业化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