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关节3D打印的未来:Nature发布戴尅戎院士团队生物3D打印项目专访

戴尅戎院士与王金武教授
3D生物打印的关节实现血管化
类似的研究成果得益于该团队持续开发用于支持再生组织和器官的生物反应器。体内生物反应器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模拟体内组织和器官环境,特别是在血管化关节方面。随着打印技术的发展、材料科学的整合和细胞生物学的推动,该团队致力于探索理想的生物3D打印支架,并优化细胞的微环境以促进血管生长。
3D生物打印的关节实现血管化
克服医疗植入挑战
在医学转化与临床应用方面,上海九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3D打印接诊中心,研究人员多方面自主构建并实现了世界领先的技术平台,包括数字仿生模型的建模软件、适用于不同组织的生物墨水、生物打印骨与软骨细胞存活维持系统等。
戴尅戎院士王金武教授团队在2018年牵头制定并发表了涵盖3D打印医疗器械的设计、制造和使用的专家共识。然而,临床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不仅牵涉到创新技术应用的风险,还会受到尚未及时更新的医疗器械注册法规的阻碍。在2019年,该团队获得了注册人制度下第一张隶属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型企业转化的3D打印医疗器械注册证,由此成立上海交大创新器械注册中心以服务科研转化。
生物3D打印中心开发的机器人
为未来制定蓝图
通过政府、大学、医院和行业之间的协同合作,王金武教授团队正在构建一个由3D打印个性化医疗数据驱动的云平台,预计将为至少25000例患者提供服务。
除了生物打印机和原位打印机器人的研制外,该团队还开展实时细胞活动监测、支持细胞发育的细胞存活维持系统以及用于体外药物筛选的生物打印组织模型的研究,这些研发得到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的支持,该中心作为大型高端医疗设备关键技术转化的综合研究机构,可同时容纳100个研究小组进行药物和设备的研发。
该3D生物打印机配备了针对不同组织类型的喷嘴
临床转化型科学研究虽由创新驱动,但须符合伦理和临床安全要求,该团队已牵头制定了包括生物打印医疗器械在内的多项医学3D打印的相关标准,可作为安全和功效管理的国际参考,此外标准制定还须面向未来,以符合快速的技术创新要求。
国家医学转化中心
专家介绍
王金武,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导。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教育部数字医学临床转化教育部工程中心副主任,民政部智能控制与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创新医疗器械注册研究与临床转化服务中心主任,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数字医学与生物3D打印实验室主任,上海市卫计委骨与关节康复医学科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学康复辅具创新中心主任,十三五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上海数字医学专科分会候任主委。先后承担了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生物3D打印)、科技部“863”(高精度3D打印装备制造)与“973”(多级微纳骨修复生物材料)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16项;同时领衔民政部3D打印康复辅具标准研究课题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康复辅具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课题各一项,参编专著20部(主编1部,副主编5部),在上海交大设立数字医学与3D打印前沿医工交叉转化研究生课程,第一作者发表包括SCI论文70余篇(其中Nature与Science旗下子刊共3篇)。
在戴尅戎院士的指导与支持下,率先申请到国内第一个3D打印医疗器械注册证,也是注册人制度下科研机构申请到的国内首张医疗器械注册证。
专长:复杂的肩关节周围骨折的微创治疗;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与肩关节不稳的微创治疗;肩肘关节置换;3D打印康复辅具与骨关节内植物3D打印的临床转化,通过显微外科和定制式人工关节技术进行肩关节肿瘤的保肢治疗。
主编微信:2396747576;硕博千人交流群:867355738;网址:www.amreference.com
延伸阅读:
3.苏州纳米所在生物3D打印用于脊髓损伤修复研究方面获重要进展
4.3D生物打印的革命:会跳动的心脏,会呼吸的肺和会生长的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