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3D打印人造皮肤临床应用重要突破,伤口“一键”愈合
3D打印技术参考注意到,我国生物3D打印技术在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解放军总医院近日发布消息称,该院第一医学中心组织再生与创面修复科与医学创新研究部某研究中心合作,利用生物3D打印技术打印出的功能性皮肤组织,成功为一名伤病员修复足部难愈性创面。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再生医学临床应用获得突破,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3D打印的皮肤
报道指出,该患者在训练时不慎足部造成损伤,因反复注射局部药物引发皮肤溃烂坏死。传统清创植皮、生长因子以及PRP等疗法不佳,创面难以愈合。
研究人员讨论后决定将最新研发的生物3D打印功能性皮肤应用于该患者治疗。3D打印技术参考查找到论文原文发现,患者接受了2次生物3D打印皮肤替代物的治疗,两次治疗间隔5天。每次治疗均需彻底清创,然后将生物打印皮肤直接贴敷在伤口上,使用无菌敷料固定。在整个治疗期间进行伤口评估,包括测量伤口大小、评估邻近组织受累情况、肉芽组织形成和血管分布,并使用数字疼痛评分量表进行疼痛评估,同时还测量其他生物指标。
研究人员在进行贴敷操作
论文显示,初次使用生物3D打印皮肤替代品后,患者在3天内疼痛显著减轻。基底肉芽组织看起来新鲜而强健,显示出伤口愈合的良好迹象。伤口大小逐渐减小,在初次治疗后第20天完全闭合。伤口部位新生的皮肤呈现健康的红色,与此前传统治疗引起的周围色素沉着形成对比,表明血管分布得到改善。全身相关指标始终低于可检测水平,表明对生物打印皮肤的炎症反应极小。新鲜的肉芽组织和加速的愈合过程证实生物打印皮肤本身不会对局部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论文还提到,整个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患者于第30天出院,伤口完全愈合,功能受限消失。睡眠困难、焦虑和痛苦随着疼痛的缓解而减轻。一年后的随访显示伤口未复发,且未见局部异常。
该院指出,这项技术由付小兵院士团队联合多家医疗机构历经数年攻关完成,核心在于利用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结合生物材料,通过高精度3D打印设备构建出具有完整表皮和真皮结构的皮肤组织,用于修复创面,弥补了自体细胞在受损部位再生能力不足的缺陷。
论文提到,生物3D打印能够在仿生支架内精确排列细胞,模拟原生细胞外基质,促进细胞与细胞之间以及细胞与基质之间的最佳相互作用。这可以促进新血管生成,减少炎症,加速上皮再生,从而实现比传统疗法更快、更高效的伤口愈合。此外,根据个体伤口特征定制生物墨水成分和打印图案的能力,使得个性化伤口护理方案成为可能,从而应对每位患者的独特病情挑战。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生物3D打印皮肤有望在未来实现规模化生产,并逐步应用于更多临床场景。
本文内容参考:
1. Revolutionizing Chronic Wound Treatment: Treating Bleomycin Intralesional Injection–Related Chronic Wounds with 3-Dimensional Bioprinted Skin Substitutes
2. 《【微医讯】3D打印人造皮肤让伤口“一键”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