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使用HP彩色3D打印机制造“假虫子”,发表Nature!
3D打印技术参考注意到,最新一期的Nature正刊文章于7月2日发表。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apping the adaptive landscape of Batesian mimicry using 3D-printed stimuli” 的文章。该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借助3D打印技术,制造高度逼真的昆虫拟态,来测试捕食者对不同拟态表型的反应。经3D打印技术参考查询,所谓拟态,通俗的说就是——“假虫子”!
该研究使用了HP Jet Fusion 580 3D打印机制作出了高分辨率彩色实体模型,确保翅、触角等细节结构的生物学真实性。
这项研究的背景非常有意思。自然界中的很多无毒昆虫通常会模仿有毒的近似同类,靠“狐假虎威”躲避捕食者。按理说,模仿得越像越能保命,但现实中很多这样的昆虫却在自然进化中“偷工减料”,仅模仿部分特征,甚至模仿的一眼就能看出bug,但捕食者仍然会上当。
研究人员对此深感不解,提出了多种解释来说明这一现象。如鸟根本分不清细微差别,昆虫随便模仿一下就够了;另一种是功能平衡假说,昆虫为了飞行、保暖等,不得不牺牲模仿的精确度;再就是所谓“多模型干扰”,即周围有多种有毒昆虫,捕食者容易搞混,昆虫就不用学的太像。
科学界疑惑的是,到底是什么因素阻止了昆虫进化出“满分拟态”。这样的研究对于外行来说似乎没有任何价值,但却对揭示进化机制、保护濒危物种、促进跨学科合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此前针对该问题的研究,要么使用真实昆虫做实验,要么用涂色卡,要摩尔无法测试假设性,要么被鸟类一眼看穿。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使用了HP的彩色3D打印机制作了高度逼真的昆虫模型,来测试捕食者对不同模仿形态的反应。他们首先通过三维扫描获取了黄蜂和食蚜蝇的高分辨率数字模型,随后使用专业3D建模软件(如Blender)对模型进行变形处理,在形态空间中创建出介于真实物种之间的连续变异表型,例如25%、50%和75%相似度的中间形态,甚至超越真实物种范围的极端表型。
然后,使用HP Jet Fusion 580 3D打印机和PA12粉末材料进行实体彩色3D打印。打印完成后的实体采用蒸汽抛光表面处理,可以获得全彩色、高细节度的昆虫假体。
而且,研究团队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了对拟态表型的精确操控,可以独立或组合调整形状、颜色、图案和尺寸四个视觉特征,从而创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假设性"拟态表型,这是传统方法(如使用真实标本或人工涂色)无法实现的。
实验验证表明,鸟类捕食者能够将这些3D打印刺激视为真实猎物,并表现出与面对真实昆虫相似的判别行为,证明了这种方法的生态有效性。这种3D打印技术不仅解决了贝氏拟态研究中难以测试假设表型的难题,还为研究其他复杂形态性状的适应性提供了一种可推广的新工具,展示了3D打印技术在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中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