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两院院士增选,四位专家研究方向涉及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参考    

2025两院院士增选,四位专家研究方向涉及3D打印技术

                   

在2025年两院院士当选名单中,3D打印技术参考发现多位专家与本领域相关,分别为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清华大学孙洪波教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李琳教授、南京大学陈延峰教授、金发科技黄险波。

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

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邓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其在名单中的研究方向显示为干细胞生物学再生医学

3D打印技术参考注意到,邓宏魁教授研究团队将3D打印技术与干细胞技术相结合,开创性地发展了一种基于肝细胞团簇(类器官)的生物3D打印策略。该策略成功构建出具有高活性和功能性的肝组织模型,并在动物实验中验证了其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潜力,为肝脏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清华大学——孙洪波教授

清华大学孙洪波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洪波教授是超精细激光加工领域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之一。其在3D打印,特别是微纳尺度功能材料的激光三维打印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解决了传统技术难以直接制造高性能无机功能材料的难题。

3D打印技术参考注意到,其团队在2022和2023年均在science正刊发表过关于3D打印技术的研究。开创性地发展了光激发诱导化学键合和3D Pin等技术,实现了在微纳尺度上对半导体、金属等无机材料的通用、高纯度三维打印。

这项技术为集成光子芯片、超高分辨率VR/AR显示和微型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提供了全新的制造方案,标志着微纳3D打印从“成型制造”向“功能制造”的重大跨越。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李琳教授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激光极端制造中心主任李琳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李琳院士发明了多类先进激光制造技术,包括无条纹激光切割技术、脉冲调控激光打孔技术、激光多能场复合制造技术、超声送粉多材料及三维功能梯度材料激光增材制造技术、钛合金激光清洗技术及微球陈列大面积多光束并行激光纳米加工技术等。其众多原创性技术已在航空发动机制造、汽车制造、半导体芯片制造等领域获得实际应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其团队开展的声送粉多元激光3D打印技术,能够实现多材料及功能梯度材料的增材制造。这对于制造在单一部件中不同区域具备不同性能的复杂结构(例如航空航天领域所需的构件)至关重要。

南京大学——陈延峰教授

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陈延峰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其现任该校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材料物理、无机非金属材料、人工带隙材料专家。其在名单中的研究方向显示为超材料及其应用

3D打印技术参考注意到,陈延峰教授曾(现)担任陕西增材制造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且笔者查询到其团队有大量关于3D打印技术的研究。

陈延峰教授在“声学超材料的背景和新兴应用:经典波论坛”中指出,“机器学习改进了用于设计和优化这些器件的算法,而3D打印技术使我们能够实现复杂的微结构。”该团队利用3D打印这一先进的制造技术,与深奥的拓扑物理理论相结合。可以攻克复杂样品制造的难题,对推动前沿基础科学的探索具有巨大潜力。

金发科技—黄险波教授

金发科技黄险波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塑料改性与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据Formnext深圳报道,金发科技正积极切入3D打印、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热门赛道,开发出高刚高韧复合材料、3D打印外观材料、光学功能材料等一系列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

在3D打印技术领域,黄险波作为发明人之一,于2020年申请并获得了名为 “一种3D打印粉末及其制备方法” 的发明专利,该专利专注于可用于3D打印的阻燃聚酰胺粉末材料。此外,申请专利涉及聚乳酸材料及制备方法。

金发科技是为汽车、新能源、电子电工等九大领域提供定制化高分子解决方案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可以看出,3D打印可能不是黄险波教授最核心研究方向(因此题目未将其计入),但其所在团队已在3D打印技术应用领域,进行了前瞻性的材料研发布局。#增材制造 #3D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