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五成功发射,全3D打印火箭芯级捆绑支座进入批生产
有内容 有深度 有态度 欢迎关注
12月27日20时45分,我国首型运载能力最大、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飞行试验主要考核长征五号火箭总体方案、各分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协调性,对后续航天任务的相关关键技术进行验证。
长征五号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起飞推力超过1078吨,拥有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
陈肖/摄
2019年3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211厂完成首批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芯级捆绑支座的批生产。长五系列芯级捆绑支座是我国首个采用全3D打印的米级关键承力构件。进入批生产前,产品顺利通过静力试验,全面考核了飞行状态下的产品性能。但此次发射的火箭该部件并非采用3D打印。
据了解,早在去年年底211厂就开始启动3D打印大尺寸主承力件首批产品的生产。除了此次实现批生产以外,后续该产品还将用于长征五号B火箭发射任务,并接受飞行考核。
利用3D打印生产的产品正在出舱
捆绑支座为运载火箭主承力构件,综合力学性能要求高,此前主要采用加工性能较好的高强钢,通过锻造再机加的方式成形。但这一加工方式存在材料去除量大、加工周期长等问题。
激光同步送粉3D打印工艺原理
面对新型号减重的迫切需求,该厂于2016年提出采用具有更高比强度的钛合金材料,利用激光同步送粉3D打印工艺,实现捆绑支座的整体成形。经过系统工艺研究,该厂试制的产品顺利通过了成分、组织性能、表面质量及内部质量等各类检测,整体综合性能达到锻件水平,且较原设计减重30%。
激光同步送粉3D打印技术,不仅实现了难加工金属材料的快速成形,同时还为箭体主承力部段的轻量化结构设计与制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3D打印技术参考。
4.民航领域可用3D打印材料、工艺和案例,及民航专家的适航认证启示
